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喘证

《回春录》:喘证

《全生指迷方》:喘证

《医法圆通》:喘证

张氏妇,患气机不舒,似喘非喘,似逆非逆,似太息非太息,似虚促非虚促,似短非短,似闷非闷,面赤眩晕,不饥不卧。补虚清火,行气消痰,服之不应。孟英诊之,曰∶小恙耳,旬日可安。但必须惩忿,是嘱。予∶黄连 黄芩 栀子 楝实 鳖甲 羚羊角 旋复 赭石 海蜇 地栗为大剂,送服当归龙荟丸,未及十日,汛至,其色如墨,其病已若失,后予养血和肝调理而康。



邻人王氏妇之父王叟,仲秋患痰嗽不食,气喘不卧,囊缩便秘,心摇摇不能把握,势极可危。伊芳女浼家慈招孟英救之。曰∶根蒂欲脱耳,非病也。以八味地黄汤去丹皮、泽泻,合生脉散加青铅、龙骨、牡蛎、紫石英、胡桃、楝实、苁蓉,(为剂投之)。大解行而诸恙减,乃减去苁蓉、麦冬,服旬日而瘳。



邵奕堂室,以花甲之年,仲冬患喘嗽,药之罔效。坐而不能卧者,旬日矣。乞诊于孟英。邵述病源云∶每进参汤,则喘稍定。虽服补剂,仍易汗出,虑其欲脱。及察脉,弦滑右甚。孟英曰∶甚矣!望、闻、问、切之难。不可胸无权衡也。此证当凭脉设治,参汤切勿沾唇。以∶栝蒌薤白 旋复 苏子 花粉 杏仁 蛤壳 茯苓 青黛 海蜇为方,而以竹沥、(莱)菔汁和服。投匕即减,十余帖痊愈。


同时,有石媪者,患此,(病)极相似,脉见虚弦细滑。孟英予∶沙参 蛤壳 旋复 杏仁 苏子贝母 桂枝 茯苓(等药之)中,重加熟地而瘳。所谓病同体异,难执成方也。



张孟皋少府令堂,年逾古稀,患气逆殿屎,烦躁不寐。


孟英切脉滑实,且便秘面赤,舌绛痰多。以承气汤下之,霍然。逾年以他疾终。



王致青鹾尹令正,患痰喘,胡某进补肾纳气,及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诸方,证濒于危。顾升庵参军令延孟英诊之∶脉沉而涩,体冷自汗,宛似虚脱之证,惟二便不通,脘闷苔腻,是痰热为补药所遏,一身之气机窒痹而不行也。予∶(栝)蒌 薤(白) 旋(复) 赭(石) 杏(仁) 贝(母) 栀(子) (紫)菀 兜铃 海 竹沥等以开降,复杯即减,再服而安。



王小谷,体浓善饮,偶患气逆,多医咸从虚治,渐至一身尽肿,酷肖《回春录》所载康(康康候)副转运之证,因恳治于孟英。脉甚细数,舌绛无津,闻(间)有谵语。乃真阴欲匮。外证虽较轻于康,然不能收绩矣。再四求疏方。与∶西洋参 元参 “二地” “二冬” 知母 花粉 (竹)茹 贝(母) 竹沥 葱须等药,三剂而囊肿全消,举家忻幸。孟英以脉象依然,坚辞不肯承手,寻果不起。



吴蕴香大令宰金溪,自仲春感冒而起,迨夏徂秋,痰多气逆,肌肉消瘦,延至初冬,诸证蜂起,耳鸣腰痛,卧即火升,梦必干戈,凛寒善怒。多医咸主补虚,迄无小效,卧理南阳,已将半载,群公子计无所施,飞函至家,嘱大公子汾伯副车,叩求孟英来署,已仲冬之杪日矣。诊脉弦细,而左寸与右尺甚数,右寸关急搏不调,且病者颈垂不仰,气促难言,舌黯无苔,面黧不渴。孟英曰∶病虽起于劳伤挟感,而延已经年,然溯其所自,平昔善饮,三十年来,期在必醉,非仅外来之客邪,失于清解,殆由内伏之积热,久锢深沉,温补杂投,互相煽动,营津受灼,内削痰多,升降愆常,火浮足冷,病机错杂,求愈殊难,既承千里相招,姑且按经设法。


以∶石膏 知母 黄芩等清肺涤痰;青蒿、鳖甲、栀子、金铃等柔肝泄热;元参、女贞、天冬、黄柏等壮水制火,竹茹、旋复、枇杷叶、橘红等宣中降气,出入为方,间佐龙荟丸,直泄胆经之酒毒,紫雪丹搜逐隧络之留邪,服三剂而舌布黄苔,蕴热渐泄。服六剂而嗽减知饥,渴喜热饮,伏痰渐化。季冬八日,即能出堂讯案。十剂后,凛寒始罢,足亦渐温,肺气果得下降。望日出署行香。继而兵火之梦渐清,夜亦能眠,迎春东郊,审决积案,亦不觉其劳矣。方中参以∶西洋参、生地、麦冬充其液;银花、绿豆、雪羹化其积。至庚戌岁朝,各处贺年,午后护日,极其裕如,且肌肉渐丰,面黑亦退,药之对病,如是之神,调养至开篆时,起居如旧,各恙皆瘥,而孟英将赴宜黄杨明府之招,酝香为录其逐日方案,跋而记之,兹特采其大略如此。



鲍继仲,于季春望日,忽然发冷,而喘汗欲厥。速孟英视之,脉沉弦而软滑带数,是素患痰饮。必误服温补所致也。家人始述去冬服胡某肾气汤颇若相安,至今久不吐痰矣。孟英曰∶病在肺。肺气展布,痰始能行。虽属久病,与少阴水泛迥殊,辨证不明,何可妄治?初服颇若相安者,方中附、桂刚猛,直往无前,痰亦不得不为之辟易,又得地黄等浓浊下趋之品,回护其跋扈跳梁之性。然暴戾之气,久而必露,柔腻之质,反阻枢机,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痰无出路,愈伏愈多。一朝卒发,遂壅塞于清阳升降之路,是以危险如斯。须知与少阴虚喘,判分霄壤。切勿畏虚妄补。投以∶薤(白) (栝)蒌 枳(实) 杏(仁) 旋(复) 赭(石) 半(夏) 紫(菀) (竹)茹芦根 蛤粉 雪羹之剂而平。继与整肃肺气,而涤留痰,匝月始愈。



潘肯堂室,仲冬陡患气喘,医治日剧。何新之诊其脉无常候,嘱请孟英质焉。孟英诊曰∶两气口之脉,皆肺经所主,今肺为痰壅,气不流行。虚促虽形,未必(即)为虚谛。况年甫三旬,平昔善饭,病起于暴,苔腻痰浓,纵有足冷面红,不饥、不寐、自汗等症,无非痰阻枢机,有升无降耳。遂与∶石膏 黄芩 知母 花粉 旋复 赭石蒌仁 通草 海蜇 竹沥 (芦)菔汁 梨汁等药,一剂知,二剂平。乃去“二石”(石膏、赭石),加元参、杏仁,服旬日而安。俟其痰嗽全蠲,始用∶沙参 地黄 麦冬等,以滋阴善后。



余朗斋令堂,秋间患伏暑,孟英已为治愈,失于调理,复患气冲(喘)自汗,肢冷少餐,攻补不投,仍邀孟英治之。与∶填补冲任,清涤伏痰法,合∶甘(草)、(小)麦、大枣以补血而愈。



论曰∶凡人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出心肺,吸入肾肝,呼吸之间,脾受其气,则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而周身之气,无过不及。若藏气乘并,则荣卫不能循常,气过周身失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故促迫而喘,诸气并上于肺,肺管隘,则气争而喘也。


其始或因坠堕恐惧,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而气不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此喘出于肝也。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而气乘于肺,此喘出于心也。或因渡水跌仆,肾气暴伤,肾气乘肺,此喘出于肾也。或因饱食过伤,动作用力,谷气不流行,脾气逆而乘肺,此喘出于脾也,团参散主之。


若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治属骨蒸,小建中汤、天门冬汤主之


团参散


人参(一两) 桑白皮(锉,炒,二两) 大腹皮(锉,炒,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橘皮(洗,一两) 吴茱萸(炒) 槟榔(锉,炒) 芫花(炒) 附子(炮,去皮脐) 泽泻(各半两实(麸炒,去瓤,半两) 白术(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二十粒,食前服。


小建中汤


芍药(六两) 桂心(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天门冬汤


天门冬(去心,一两) 马兜铃 百部(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喘嗽时血出,四肢懈怠,脉浮大而沉,由肾气上并于胃,气道壅塞,血无所行而散溢于脾,精不化,上不胜下,脾之络脉外绝,去胃外归阳明,白术丸主之。


白术丸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白术 泽泻 生地黄(焙) 大豆卷(各一两) 桑白皮(炒,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病患不卧,卧而有所不安则喘者,脏有所伤,精有所寄,故不得卧而喘,肺气盛,脉满大也,牡蛎散主之。


牡蛎散


用左顾牡蛎,文片色白正者二两,先杵为粗末,以干锅子盛,火烧通赤,放冷,研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鲫鱼汤调下,不拘时。鲫鱼重四两者一个,去鳞肚,浓煎,煎时不许动。


若咳嗽逆,倚息喘急,鼻张,其人不得仰,咽中作水鸡声,时发时止,由惊忧之气蓄而不散,肺气郁,或因过饱劳伤,气上行而不能出于肺,复遇寒邪,肺寒则诸气收聚,气缓则息,有所触则发,经久则不能治,杏子散主之,及灸肾 百壮。


杏子散


杏仁(去皮尖,麸炒黄色,研成膏) 麻黄(为末,等分)


上研和。煎橘皮汤,调二钱匕。


玉腋散


人参 川芎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马兜铃(半两) 知母 贝母(炒) 杏仁(去皮尖)葶苈(炒)二两) 橘皮(洗,一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喘息肺鸣而痿蹶,由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气郁而肺热叶焦上举,是谓肺痿,阿胶丸主之。


阿胶丸


天门冬(去心) 桔梗 生干地黄(焙) 阿胶(锉,炒燥) 桑白皮(锉,炒) 麦冬(去心)柏子仁(炒,研,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按喘促一证,有外感风寒而致者,有太阳证误下而致者有胃火上攻而致者,有湿痰水饮闭塞而致者,有元气欲脱而致者。


因风寒而致者,由风寒之邪,闭塞肺气,肺气发泄不畅,上壅而喘,必发热、头痛、身疼一段为据。如发热而无头疼、身疼,或见口唇青,脉劲之喘,必是元气外越,不得即以外感风寒闭塞目之,辩认留意切不可少。法宜宣散,如麻黄汤,定喘汤,小青龙汤之类。


因太阳误下而致,由太阳之邪未解,既已壅塞发泄不畅,仍宜大启其腠理,俾邪早出。医者不明其理,见其大烧,以为火旺,妄行攻下,客邪下陷,愈不得出,壅于胸膈,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法宜仍举其所陷之邪,如桂枝汤去芍药倍桂,或重加甘葛以举之类。俾欲出者,仍从外出,以解透为妙也。


因胃火上攻而致者,由胃中素有伏热,或与外来之热邪相协,或胃中有停滞生热,热甚则邪火上攻,热逼于肺,气无所主,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必有大渴饮冷,口臭气粗,二便不利等情。法宜攻下,如大小承气汤,白虎汤之类。


因痰湿水饮而致者,由太阳之气化偶乖,中宫之转输失职,水湿停滞不行,久久中气日衰,痰水日盛,渐渐上干清道,壅塞太甚,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其人定见食少痰多,清水上涌,喉中不利。法宜温中除湿,如桂苓术甘汤,理中加砂、半、茯苓之类。


因元阳将脱而喘者,由其人阳衰阴盛已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必现面白唇青,口舌黧黑,人无生气,全是一团纯阴。此刻有大烧、汗出之,可畏。法宜回阳收纳,如吴萸四逆汤加丁香、胡椒、砂仁之类。尚可十中救一二。[眉批]知非氏曰:孟子云,今夫厥者趋者,是气也。又曰:夫志,气之帅也。又曰:持其志,勿暴其气,此理可通乎治喘?彼趋与厥,皆令人气喘,以其升降纡徐之机,为作劳所迫促,然一经静镇而即乎?今气之喘,不由作劳而亦迫促不舒,且非静而能镇,是孰使之然哉?诚有如钦安所论五因,各因皆有辩认阴阳虚实之凭据,可谓详矣。惟元阳将脱之喘,用回阳收纳之法,未免骇人。殊不知志为气帅,持其志,勿暴其气,正合用姜险之机宜。神机化灭,升降将息,火用不宣,水体不动,惟有用姜、附以养帅,帅如能振,气即随之而号令,庶几中与,可冀此炼石补天之技,出人头地之医,学者视姜、附退热为泻火,学者视姜、附为凉药,则更妙矣。呵呵。


凡治喘证,切不可猛浪,先将阴阳情形审明,然后施治,切不可一味治喘,妄以苏子降气汤,麻黄定喘汤投之。风寒可施,内伤则殆。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