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痘疮

《金匮钩玄》:痘疮

《明目至宝》:痘疮

《寿世保元》:痘疮

《万病回春》:痘疮

《医宗己任编》:痘疮

《幼幼集成》:痘疮

(分气虚、血虚补之。)


气虚用人参、白术,加解毒药。


但见红点,便忌升麻葛根汤,发得表虚也。


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实。


里实而补,则结痈肿。


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或用烧人屎。黑陷甚者,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而复用表药,则要溃烂不结痂。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


痘疮,或初出,或未出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合少,重者合轻。方用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疮毒药


丝瓜 升麻 酒芍药 甘草(生用) 糖球 黑豆 犀角 赤小豆


解痘疮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为末,以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甘草(三钱,炙) 绿豆皮(一两) 枳壳(五钱) 蝉蜕(五个,去头足) 龙胆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煎汤调下。


夫痘疮者。乃胎毒之所致也。婴儿在胎之时。感其秽毒之气。藏于脏腑之中。发时有远近之不同耳。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调焉。大抵始发之时。


有因外感风寒而得者。有因内伤饮食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跌扑惊恐而得者。


大凡初起。未见红点。与伤寒相类。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等症。身热未明。疑似之间。急须表散。可服败毒散。以微发其汗。则胎毒随汗而解。而痘疹亦随发而出矣。痘苗一见之际。则禁表药。恐发得表虚故也。惟视痘之稀稠。


稀者轻。不须用药。而稠者重。宜以九味神功散以化其毒。痘自出至齐。宜此加减用之。


除诸病。毒已解尽。又看痘之起胀如何。如痘不起胀。此元气虚也。宜保元汤主之。而痘必起胀。又看痘之贯脓如何。如痘不贯脓。此气血虚也。宜内托散。加人乳好酒。此贯脓之巧法也。贯脓已满。又看收靥如何。若当靥不靥。灰陷黑陷。呕吐白沫。为表虚。宜木香散治之。若当靥不靥。寒战切牙。痒塌泄泻。为里虚。宜异功散治之。有过服热药。以致热毒猖狂。血气弥盛。痘烂不靥者。宜小柴胡汤。猪尾膏解之。收靥已毕。又看痘后有无余毒。


若余毒盛。必因过服附子。热毒失解。聚而不散。以致浑身手足赤肿。成痈毒也。宜消毒饮、五福化毒丹治之。又有毒攻。发为诸病。宜随症而疗之。大凡痘疮七日以前为里实。不可投温燥之药。能助毒也。八日以后为里虚。不可投寒凉之剂。能伐生气也。但世俗不分寒热但见痘出不快。举手悉用陈氏治虚寒热药。殊不知痘疮属燥热者多。急以丹溪凉血解毒治之。若概投热剂。岂无死者。今不知致病之因。又不求立方之意。仓卒之际。据症检方。漫尔一试。设有不应。并其书而废之。不思之甚也。余观陈氏。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


盖以手太阴为肺。主皮毛。足太阴为脾。主肌肉。肺金恶寒。而易于外感。脾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姜、桂。所以治肺之寒。用术、附、半夏。所以治脾之湿。使肺果有寒脾果有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中病则已。何伤之有。今徒见疮之出迟者。身热者。


泄利者。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水者。不问寒热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


随有功效。设或误投。祸不旋踵。何者。古人用药制方。有向道。有监制。有反佐。有因用陈氏之方。其时必痘疮而挟寒者。其用燥热补之。故其宜也。今未挟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余尝会诸家之粹。求其意而用之。实未敢据其成方也。若痘疮虚寒淡白色。


痒塌属虚寒。宜用之。若发热壮盛。齐涌红紫色。燥痒。此属热毒。宜凉血。自陈氏方盛行后。属虚寒者率得生。属热毒者愁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气血虚。则又送毒瓦斯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陈氏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隐。只顾救其虚寒之痘。而不能治其燥热之疮也。余思治法。陈氏与丹溪寒热兼用。俱不可废如痘疮陷顶。灰白色。寒战闷乱。腹胀泄泻者。属虚寒。只用异功等方治之。如热甚红紫。燥痒。属热毒者。急宜用凉血之药。消毒等散。相兼而用之。岂有不中其病耶。余谓痘疹。乃小儿之酷疾。生死反掌。古人论之不一。


有见于寒者。有见于热者。习者不可执一而误赤子之生。何也。盖痘疹乃胎毒所致。初生小儿。失于拭去口中秽毒者。一误也。及长。失于未用预解胎毒免痘之方者。二误也。初起发热有当汗而不汗者。三误也。将出之际。有不当汗而汗者。四误也。既出之后。有毒盛当解而不解者。五误也。起胀贯脓之时。有当补虚而不补虚者。六误也。有首尾症平。不当下而下者。七误也。有首尾实热。当下而不下者。八误也。有首尾虚寒。当温补而不温补者。九误也。有过服热药。致痘疮后余毒。当解毒而不解毒者。十误也。凡此十误。当预慎之。务加通变。故曰。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又曰。化而裁之。神而明之。若斯治者。庶免小儿夭枉之祸耶。


小儿痘疮何以知?腮赤眼泡亦赤时;呵欠喷嚏及惊怖,耳尖手指冰如之;证作三日疮不见,升发之药不可迟;败毒葛根堪选用,解热表汗最为宜;寒凉之剂慎勿用,脏腑一动致灾危。


小儿患痘疮,脏腑虚寒者见证(忌服寒凉药)∶恶寒、寒热往来、自汗恶风、手足厥冷、面青、面色 白、目睛青色、粪色青白;体净、怠惰嗜卧、二便清利、吐泻不渴;昏睡、口鼻气冷、饮食不进、乳食不化;腹胀、声音微弱、足胫冰冷、精神慢弱;懒言、吐乳泻清、脉浮细而虚(乃表虚)、脉沉细而迟(乃里虚)。


小儿痘疮,脏腑实热者见证(忌服温热药)∶面赤、大便闭、身体壮热、毛焦肤燥;唇紫、小便赤、手足热极、惊悸谵语;眼黄、口气热、吐痢而渴、狂乱叫哭;鼻塞、流清涕、大便焦黄、腹胀不食;头痛、身皆痛、烦躁痰壅、胸膈痞满;呛喉、咽干燥、咳嗽喘促、上下失血;脉浮数而实大(表)、脉沉实而数(里)。


痘有十候∶发热、初出、出齐、起泛、行浆、浆足、回水、收靥、结痂、还元。



初发热宜∶


加味败毒散 初起发热即服此药,神效。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 薄荷 枳壳 桔梗 川芎 天麻 地骨皮。


上古方,除参苓,恐补早助火也。宜加紫草、蝉蜕、苏叶、麻黄、姜蚕、葱白带根解热。泄泻加猪苓、泽泻,去紫草,水煎热服,出汗为佳。


升麻葛根汤 发热之初,未分麻痘、伤寒、伤食等症,宜此解散,庶无误事。


升麻 葛根 白芍(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寒月加苏叶八分;四肢逆冷加桂枝一钱半;腰痛当知是痘,加桂枝钱半;时气酷烈,发热太甚,乃是毒瓦斯盛,加牛蒡子一钱半,只服前败毒散尤妙。



痘初出宜∶


神功散 治痘出毒瓦斯太盛,血红一片,不分地界,如纹蚕种,或诸失血、呕,吐泻,七日以前诸症可服解毒。


黄 人参 白芍 紫草 生地 红花 牛蒡子(各等分) 前胡 甘草(减半)


上锉,水煎,不拘时服。热甚加黄连、黄芩各一钱;未退者,再加大黄研入。有惊者,加蝉蜕一个去翅足。若头粒淡黑者,有寒乘之,加官桂一钱。


胡荽酒 痘初出时,宜用此酒遍喷四面床壁,及与患者服。役人皆饮,能辟秽毒;又以净胭脂点两眼角,防痘入眼。


胡荽一束,铜钱大,细切,用好酒热和与服。须臾,浑身通畅。过一二时,以纸蘸麻油点照于无痘处,又出如珍珠光亮数十颗矣。如无胡荽,即用胡荽子研亦可。



痘出齐宜


保元汤


人参(二钱) 黄 (嫩者二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四日以前有寒症,其色黑惨,宜用保元汤加官桂。五日以后,有寒中里者,用附子理中汤,不甚,只宜保元汤加官桂。


腹痛者,毒盛也,神功散主之。


面红不退,地界不分者,神功散倍前胡。


吐者毒盛,乘火炎而宣也,神功散主之。


泄泻者,火盛而奔越也,服神功散即止。却用升麻以升提之,不可用止涩之药,唯解其毒则自止矣。


渴者,红花子汤加牛蒡子,虽口中如烟起即解。发渴者,或用人参、麦门冬汤饮之亦可。切不可用枣汤。


大渴者,取真黄土百沸汤,碗盖泡取水,少加砂糖调饮立止。


汗不止者而身已凉,乃血随气溢也。用当归(五钱)、黄 (三钱)、酸枣(一钱)。共锉一剂,水煎温服,立止。


痰,用白附子水磨服,效。不可用二陈汤,使燥阳明经,使孤阳无阴,不能施化也。


嗽,用杏仁煎汤,磨白附子服。


三日内顶陷者,非虚也,乃火盛阳极,反为阴降,如当午树枝向下。宜用九味神功散退其火。


三四日色惨不阴,宜用神功散活血退火,使其莹满光明。


或有失治,不知解毒,五六日间,以灯照之,生气未戕,其毒太盛作热,地界红燥,宜用神功散治之。观随其变而施治,犹或可救一二。过此则不能施其神功矣。



认痘法∶故曰气尊血分者生,谓火靖而后出,气得其令,头粒尖而白,根颗红而不散,譬如一颗珍珠放在胭脂上也,头粒白于上,见气升而尊,根红于下,见血附而安其分也,故生。故曰毒参阳位者死,谓带火而出,气不得令,头粒红紫、地界不分,譬如 血、猪肝,势极而不返,故死。若朱砂胭脂包者,生息之气犹存,可治也。


痘不治法∶初出涌壮者不治,出如蚕种者不治;随出随没者不治;如蚊虫咬者不治;气血相失者不治;


倒出者不治;饮水如促鼻者不治。与肺气不能疏理也。


大凡七日以前为里实,不可投温燥之剂,能助毒也。八日以后为里虚,不可投寒凉之剂,能伐生气也。



起泛宜∶


当起泛而不起,用川山甲炒成珠,研二钱,温酒调服。


血弱不起,根底淡薄,用保元汤加丁香(三粒)、肉桂(一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水煎服。


凡痘不起胀、灰白色、顶陷者,气血不足、虚寒症也,宜托里散加丁香。


凡痘紫红不起胀者,火盛血热,宜服内托散去桂、加紫草、红花;热盛加黄芩;若紫黑陷伏、用此药调川山甲炒成珠为末,五分,同服。


内托散 治血气虚损,或风邪秽毒冲触,使疮毒内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匀。用此药活血匀气、调出补虚、内托疮毒,使之尽出易收。


黄 (蜜炙) 人参 当归(各二钱)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芷 浓朴(姜汁炒) 甘草(各一钱)木香 官桂(各三分)


上方于红紫黑陷属热毒者,去桂,加紫草、红花、黄芩;若淡白、灰黑、陷伏属虚寒者,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当贯脓而不贯脓者,倍参、 、当归,煎热,临服入人乳汁、好酒同参温服,此贯脓之巧法也;


泄泻加丁香、干姜、肉蔻。



行浆宜∶


八日浆不行,其根虚薄、血少故耳。盖以初起时毒载血妄行,未免蹿进,其血亏矣。至此不能成浆,急以归茸汤益之。


归茸汤


鹿茸(酥炙,一两) 当归(五钱) 锉,酒煎服。


凡痘属虚寒,八九日色光、白如水泡,顶陷根白、痒塌寒战等症。


回阳酒


鹿茸(酥炙焙) 大附子(面包煨去脐皮) 嫩黄 当归(酒洗。)


上锉,好酒煎服。兼有痰嗽,加牛胆南星。


灰陷黑陷,呕吐白沫为表虚,用木香散。


呕甚,用木香散加白豆蔻。此正治也。若未曾解毒,另有法。


寒战切牙、痒塌泄泻为里虚,用异功散。泄泻甚,用异功散加肉豆蔻。


干呕属胃虚里热,用异功散。


木香散


木香(磨) 前胡 黄 白茯苓(去皮) 白术 浓朴(姜汁炒) 诃子(煨,取肉)


陈皮(各一钱) 肉桂(八分) 人参 丁香(雄者五粒。)


上锉一剂,水一钟,煎八分。温服。


异功散


当归 川芎 人参(减半) 黄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诃子(煨,取肉)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 半夏(姜汁炒。各一钱) 浓朴(姜汁炒) 肉桂(各八分) 小丁香(七枚)


上锉一剂,水一钟,煎至八分,温服。


浆行而作痒,此内热而外为风寒所束。用荆芥穗纸裹紧搓糊,粘指头,令不散,灯上烧过,却于桌上吹去灰,快放手,指定痒痘头用荆芥穗火点痒处一下即放退。患者自以为妙,每痒痘悉点之立止。


行浆行足而发疔,认定是黑疔痘,或黑而硬,或有红丝,或为大紫泡,未曾解毒者,仍以神功散加雄黄、黄芩、黄连、大黄煎服。却用点法∶雄黄一钱,研胭脂,重浸水合浓,调雄黄末,点疔痘顶上,立时即出红活,亦神法也。盖雄黄能拔毒,胭脂能活血水。



浆足宜∶


此时有咳逆,胃气上越欲绝也。以真黄土,鼻边闻之,立止。


九日而寒者异功散,甚者宜。九日寒战,大附子半个面裹煨热七钱、干姜炒黑五钱、白术五钱、人参三钱,水煎温服。


此时浆满,或为寒所薄,一时痘俱紫黑,即如紫葡萄样,不必惊恐,急以肉桂磨汤服之,立见如旧。



回水宜∶


九日十日,回水之时,元气熏蒸,真阳运化,其水自然消燥,此循环之妙理也。其有未曾解毒,至此时水不能化,反归于胃,与所伏之毒伏于阳明,则脾胃受戕,宜以定中汤治之。


定中汤 用真黄土,能镇安胃气,收敛中土,取真正黄色不杂者,用一块在碗内百沸汤泡,即以碗盖,少倾出用。如冷倾入盏内,外以热水顿热,用两酒盏和药∶朱砂研细五分,能镇心胞络,使小肠不奔也;雄黄研细一钱,能解毒,使胃气宁也。二味同和匀,以黄土汤少加砂糖温服,二服立效。烦躁、闷乱、发渴,定中汤加片脑半分,牛蒡子汤二盏和服。


有寒战切牙等症,宜用附子理中汤。


有擦破周身不能回水,急以新瓦椿作粉,掺在破处,立收。此妙法也。



收靥宜∶


若解毒不尽,或未经解毒,到当靥而不靥,发热蒸蒸者,用甘露回天饮∶砂糖半酒盏,百沸汤调一大碗,温服,立时退热,痘即靥。万发万中,回天之力也。


若痘靥时湿靥,乃外溃之痘淋漓粘沾者,宜以甄陶散敷之∶新瓦不拘多少,为细末,筛过,绢袋包,扑患处。若干痂堆不落,内又窨脓,即以瓦粉用鸭蛋清调敷,立收而落痂矣。


当靥时腹痛不靥,其痛着在中脘,乃热毒凝滞、瘀血作痛也。


手捻散


牛蒡子 白芍 桃仁 大黄(各一钱) 红花(八分) 桂枝(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一服立愈。


若将靥时,其痘一时尽黑,非靥也,乃火极攻里,即凶矣。



结痂宜∶


外溃不结痂者,甄陶散敷之。结痂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补中益气汤


当归 黄 (各一钱) 人参(五分) 白术(八分) 柴胡 升麻 干葛(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结痂后虚烦者,宜加味保元汤。


加味保元汤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麦门冬(去心,二钱半) 知母(一钱半) 栀子(炒,一钱半)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结痂后有余热者,以前药加牛蒡子(一钱半)、白附子(一钱)。



还元宜∶


痂落,血气尚虚无力者,宜调理,八物汤主之,或十全大补汤。


还元痂落,有余毒,觉其聚于脏腑,时复作热,腹内疼痛,宜牛蒡子饮主之。


牛蒡子饮


牛蒡子 前胡 黄连 黄芩 连翘 白附子 玄参 赤芍(各一钱) 羌活 防风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五福化毒丹 治痘疹后余毒,神效。(方见前诸热。)


祖传经验秘方 凡痘后,不问痈毒发于何经,初起红肿时用。


黑、绿、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浆,时时以鹅翎刷之,随手退去,效。


【补遗秘方】


治小儿痘疹不起发。用李树上津胶,每用些须熬水,饮之即起。


复生丸 治小儿痘疹不起发,紫黑陷伏,并痘疹初作,已发未发,服之,其毒即解,五日以前可服,其效如神。(大梁钟云山传。)


当归 白芍 西芎 升麻 葛根 甘草(各五钱) 嫩紫草茸(一两) 辰砂(一两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冰、雪、雨三水送下。如无,河水亦可;或糯米汤入酒一匙送下亦可。


桃红痘疔方


雄黄(一钱) 紫草(三钱)


上为细末,胭脂汁调,将银簪挑破黑疔,将药点入内即效。


发痘方


穿山甲(用钱铺炒焦黄色)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六七岁者,热酒调下三分,不可多用,盖被片时,通身汗出。


牛黄散 治痘黑陷,虚弱而不起发。


朱砂(一分) 牛黄(三厘)


上为细末,蜂蜜打湿胭脂汁,取蜜调药,用银簪刺黑陷上为之三次,一日涂一次,去黑。


发热时.先看有痘情.然后用药.何谓痘情.必先见耳冷.尻冷脚冷.眼如含水.懒于言笑,是也.斯时投以加味葛根汤.服至见点.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山楂 青皮 木通 荆芥 抚芎 灯心 甘草


三日后.用红花汤.


红花 蝉蜕 前胡 桔梗 山楂 木通 荆芥 抚芎 升麻 灯心 甘草


如服加味葛根汤后而不见点.是毒盛也.其症必重.若热甚.气闷.谵语.腰无力.冬月即于葛根汤加麻黄一钱.夏月加石膏一钱.甚者加至二钱.如冬月热甚.过四五日.重症已见.而舌灰白色者.亦须以石膏合麻黄用之.夏月苏叶薄荷.俱可进退用之.如见点如糠粞齐布.热甚口臭.此脾经痘也.死不治矣.


如见点三日痘已齐.而热不退.此是毒盛.危候见矣.须以凉药凉血.红花汤去升麻抚芎山楂.加生地丹皮与之.然此是干红候.百不一活.五六日已过.痘脚已齐.浆势欲行矣.服桔梗汤.


桔梗 前胡 红花 荆芥 蝉蜕 僵蚕 大力 灯心 通草


又三日.发热起顶.浓浆至矣.当和其毒.


丹皮 丹参 花粉 连翘 荆芥 木通 僵蚕


其有变白色而发痒者.气血亏也.五味异功散加白芍.以救其元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五六钱.大剂用之.自然有救.或泥于庸医发未尽而禁补.或反咎发表欠透.以致今日内陷者.此杀人之论.不可信也.信手大补.下一二剂.必然窠下浆来.生气勃然矣.即有 掐破者.亦自循皮烂臭而回生.有一种变黑者.乃毒盛变黑归肾.火盛水反制之.从其化也.非真有毒能归肾经也.要在放点时.必然部位不妙.或根窠脚地.有不如式.医者须先决.到某日.变黑归肾而死.


又有一种灰白色者.亦毒盛也.然不痒.须以当归黄连汤与之.


当归 黄连 生地 银花 花粉 大力 荆芥 僵蚕 丹皮 灯草


自行起发至顶已起矣.至第六日.当有回意.用保元汤.


人参 黄 甘草


至七八日.竟用加味异功散.加白术.


人参 黄 白芍 茯苓 陈皮 甘草 煨姜 大枣


如浆有不起.顶不充满而发痒.窠壳脱落如梅花片.下发泻者.虚甚也.五味异功散加黄木香.甚者.附子肉桂吴茱萸俱当用.


见点至回.十二日矣.斯时惟恐摧折之余.虚寒必甚.医者须谨慎将养之.切莫以为结痂在迩.不足虑也.一味加味异功散.直服至脱痂而色红.方以饮食补之.


初起时.发热一二日.便抽搐惊叫.不省人事.眼直.或闪烁无定.或舞唇弄舌鱼口角弓等症.此是心经痘也.不必慌忙.但用加味葛根汤.当此之时.痘已隐隐在皮肤间矣.细看自然吉顺.凡心经痘决稀.自起至收.只要顺序调理.决无变症.


肺经痘.见点热久.或少见咳嗽.点数不多.不过百余粒.吉多凶少.竟可不药.不过发热时.用几剂表药而已.


肝经痘.吉凶相半.然要论岁气.有岁气合者.其痘必吉居八九.凶者或有一二.吉者.发热见点起浆结痂.按日而来.其有传变者.皆属肝经.古云肝经多变是也.肝经痘.不大不小.颗数调匀.


脾经痘.最恶.发热时.必如火烙.放点时.必如芝麻.五六日.定胃烂口臭.五六日内.芝麻点内忽然发 .九日必死矣.


肾经痘.发热时.昏沉壮热.四五日.尚不见点.忽然于腰下发 .十二日必死矣.


初放点.必要在两颊间鼻上.然后看太阳部位俱有.便是吉痘.歌曰.绕唇带颊方为吉.额角眉心总是凶.有面部未见.而额下一片簇簇而来.凶痘也.不治.有面部不见.而胸脯簇簇一片.及背上簇簇一HT 先见.俱不祥.


面部一见.四肢必朗朗而来.总之.顺不嫌多.逆怕一点.即弥月小儿紧密亦何妨.但要调护得法而已.树小花多.此俗论也.


如儿小甚.不能服药.不可强与.乳母服药以过其气可也.此论道理如是.若论小儿初生.不过一点精血凝聚耳.初无饮食之毒.寒暑风露之感.根于天者吉.勿药可也.但得乳母谨慎.切戒油腻爆炙辛辣酒醋等物.勿犯污秽不洁之气足矣.时取茵陈烧之.悬酒喷胡荽于床间.以发其气.儿自安稳也.如以数日内之婴儿.亦如童子按方投药.痘虽吉而凶矣.何也.以其脏腑脆薄.未得水谷之气也.如根于天者凶.即药亦何效哉.


痘初发时.要他泻.泻一通.则痘起发几分.何也.毒传腑也.是里传表也.点一有.即禁泻.如不止而痘色渐白.面色晃晃而白.急以六君子汤.加煨姜救之.不可泥于毒未尽.而犹多畏忌也.如果毒盛而泻.则婴儿必捏 不安.口渴唇红.面色壅盛.气粗.如点不齐.不可用寒凉.只发表足矣.如齐而犹泻.虽黄连亦所必用即于葛根汤加黄连七分可也.


肚痛一症.最恶候也.未见点而痛.葛根汤加麻黄亦可.有痛而身弯不能立者.肾败矣.不治.见点肚痛.亦须发之.痘色不变者可治.起顶发浆时而痛.是虚.五味异功散加白芍.


寒战切牙.初起者.毒盛也.然切牙者多.而寒战者少.起浆之后.寒战切牙者.悉属虚.黄白术散.甚者.加煨姜桂附.


痘禀先天胎元之毒,遇时行而即发,其证初起,两眼含泪,珠如水晶,鼻气出粗,睡中惊惕,两耳纹现,恶热不恶寒,痘证也。


按∶初起发热三四日间,应与疏通腠理,微解表邪,使毒瓦斯易出;若不行疏散,以致腠理固闭,热盛神昏而搐矣。此常候也。先宜人参败毒散升散之,次用导赤散加朱砂,以制其猖撅。痘出则吉,屡搐者凶。


收靥后作搐,此痘毒倒陷,雄黄解毒丸紫草汤下。痘复出者吉,搐不止者凶。五六卷痘疹门论证最详,宜考。


【入方】


人参败毒散 治四时感冒,并痘疮升散之用。


川羌活(七分) 川独活(五分) 北柴胡(五分) 信前胡(四分) 正川芎(五分) 白云苓(五分)


真枳壳(五分) 芽桔梗(五分) 上拣参(三分) 炙甘草(四分)


姜一片,枣一枚,水煎,热服。


导赤散 此清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


大生地(三钱) 川木通(二钱) 生甘草(一钱)


上作一剂,竹叶七片为引,水煎,临服,加朱砂末一分,调服。


雄黄解毒丸 方见先条疮疡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