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喘胀

《古今医案按》:喘胀

《明医杂着》:喘胀

《医学集成》:喘胀

罗谦甫治不 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旬.身体肥盛.值八月中霖雨不止.因饮酒及潼乳过度.遂病腹胀喘满.声闻于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因思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攻于肺.所谓盛则为喘也.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为制平气散.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用二两.半生半熟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肺气.用五钱.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用三钱以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亦用三钱.大黄苦寒.荡涤满实.用七钱以为使.末服三钱.生姜汤调下.两服而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以泻白散加知母、黄芩、桔梗、青皮全愈.


程明佑治张丙中满气喘.众医投分心气饮、舟车丸.喘益甚.一医作气虚治.以参、补之.喘急濒死.程诊其脉沉而滑.曰.此痰病也.痰滞经络.脏腑痞塞.致生 胀.投滚痰丸.初服.腹雷鸣.再服.下如鸡卵者五六枚.三服.喘定气平.继以参苓平胃散出入.三十日而安.


一富翁素强健.忽病喘满.不咳不吐痰.日久腿脚阴囊尽水肿.倚卧肩息.困极.王中阳曰.非水证也.但胸膈有败痰.宜服滚痰丸.彼不信.针刺放水.备尝诸苦.年余.忽吐臭痰.复诣王.王与龙脑膏一料.服未尽而愈.


震按胀而兼喘.病热急矣.必非轻剂所能治.此三条是实证治法.若虚寒证.当重用桂附.如天真丸、黑锡丹、金液丹之类.皆可类推.不得以五子五皮沉香椒目等.为稳当法也.


沈宗常治卢陵人.胀而喘.三日食不下咽矣.视脉无他.问何食饮.对以近食羊脂.沈曰.得之矣.脂冷则凝.温熨之所及也.温之.得利而愈.


震按是案较沈诚庄治肃藩嗜乳酪致病.用浓茶频饮得愈.彼如昭文之鼓琴.此如师旷之杖策矣.


喘与胀二症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但要识中标本先后。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先胀而后喘者主于脾,何则?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经曰∶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气之降下而输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则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焉。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恶湿,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症而用燥脾之药,则金得燥而喻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药,则脾得寒而胀愈甚矣。近世治二症,但知实脾行水,而不知分别脾肺二症,予故为发明之。


愚按前症若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黄芩清肺饮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元气,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膏粱浓味,脾肺积热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肾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肾水者,用人参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阴丸以滋小便;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若脾气虚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元气,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气,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脾胃虚寒不能相制而胀者,用八味丸以补脾肺、生肾水;若脾肾虚寒不能通调水道而胀者,宜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补脾肺、生肾水;若酒色过度,亏损足三阴而致喘、胀、痰涌、二便不调或大小便道相牵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一富商,饮食起居失宜,大便干结,常服润肠等丸,后胸腹不利,饮食不甘,口干,体倦,发热,吐痰,服二陈、黄连之类,前症益甚,小便滴沥,大便泄泻,腹胀少食,服五苓、瞿麦之类,小便不通,体肿,喘嗽,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儒者,失于调养,饮食难化,胸膈不利。或用行气消导药,咳嗽喘促;用行气化痰,肚腹渐胀;用行气分利,睡卧不能,两足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肺肾脉浮大,按之微细,两寸皆短。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夕用金匮肾气丸加骨脂、肉果,各数剂,诸症渐愈,再佐以八味丸,两月乃能步履,却服补中、八味,半载而康。


清臣曰:喘胀二证,均由小便不利。由喘而胀,由胀而喘,要识标、本、先、后。先喘后胀主于肺,先胀后喘主于脾。肺气受邪而上喘,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清金降火为主,行水次之。邪气受伤而侵肺,则胀为本而喘为标,实脾行水为主,清金次之。此治喘胀一定之法也。


喘由肺中伏热,黄芩一两,栀子五钱汤,以治肺,五苓散,以清小便。


喘由肺气虚弱,补中汤以培元气,六味丸以补肾水。


喘由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肾水,人参平胃散以治肺:人参、茯苓、陈皮、青皮、桑皮、骨皮、黄芩、天冬、知母、五味、甘草、生姜。滋肾丸以滋小便:黄柏,知母各一两、酒炒,肉桂一钱,蜜丸服。


喘由肾阴亏败,虚火燥肺,而小便不利,六味丸以补肾水,补中汤以培元气。


喘由脾土虚弱,不能相制而喘者,补中汤以培元气,六味丸以滋肾水。


喘由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六君加升麻以培元气,六味丸以补肾水。


喘由脾胃虚寒,不能通调水道而喘胀者,金匮肾气丸加故纸、肉果以补脾肺、生肾水。


喘由脾胃虚寒而胀者,八味丸,益火之源,以大补脾胃。


喘由酒色过度,三阴亏损,胀喘痰壅,二便不调,相牵作痛,金匮肾气丸为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