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丹毒

《保幼新编》:丹毒

《慈幼便览》:丹毒

《慈幼便览》:丹毒

《古今医鉴》:丹毒

《活幼心书》:丹毒

《活幼心书》:丹毒

《奇效简便良方》:丹毒

《外科大成》:丹毒

《外科心法要诀》:丹毒

《医宗金鉴》:丹毒

《幼科释谜》:丹毒

《幼科折衷》:丹毒

《幼幼集成》:丹毒

《证治准绳·疡医》:丹毒

《证治准绳·幼科》:丹毒

(此症乃热毒之气与血相抟,而风升之,故游走遍身,名曰赤游风,入腹则死)


五福化毒丹(此方专治疳热、疮疖、丹毒之类也)


犀角 生地 桔梗 赤茯苓 恶实 连翘 粉甘 薄硝 玄参(各一两) 青黛(三钱)


此剂一名二方,入人参五钱,麝香五分,金银箔各八片,每一两作十二丸,一岁儿一丸,分四服。


犀角消毒饮(治丹毒斑疹之紧剂)


牛蒡子(研,酒炒) 荆芥穗 防风(各一钱) 甘草(七分) 犀角(五分)


此方加连翘、白芍药(酒炒)、紫草茸各七、八分尤效。


如丹毒之气入里,则必发腹胀,急以细针乱刺赤晕边,使不得蔓延。一日二、三次下针,针后即敷生猪肉最妙。


(病疗后宜服补血之剂,以防针治损血之害为可)


一方∶针后人粪和醋少许,涂之(新放人粪)。


一方∶针后全鳆蛤壳烧作末,调醋涂之,以瘥为度。


一方∶豆腐炙于火上敷之。


一方∶丹毒欲发之初,生栗留内皮,父尿细磨频涂。


一方∶楸叶涂生清敷之(叶干则浸水用之)。


一方∶真末调陈真酱涂之。


一方∶蓖麻子磨醋涂之。


一方∶鸡子黄浓涂后,炙虎骨擦之。


一方∶三家姓洗皿水洗之。


一方∶猪尿洗之,木麦调醋作热饼,待冷敷之。


如面上有浮气,色白如常,仍成癣疮,或如樱桃而内有脓汁者,亦丹毒之类,俗名曰白丹毒。涂鸡子黄,以虎骨暖擦之


如面疮坏烂无全肤,流脓水,百药不效,腊猪脂涂之为妙。


一方∶白杨枝烧,取沥涂之,神效。


一方∶面疮及诸恶疮,灭瘢膏涂之极验。(鸡矢、白鹰矢、白衣鱼、白附子、白僵蚕、白芷,等分为末,香油作膏)


如肌肤自然伤破,渐至腐败,生狗皮敷之(冷则无效)。一日二、三次改敷,极验。


如走马(胎热夹痰而风乘之,故流走诸处,滞则成脓,故曰走马疮)、飞尸、骨疽(大股内外略有浮气,浅脓曰飞尸。外无浮气,深脓曰骨疽。以筋缩及当处有热气,知成脓与否也)未脓之前,犀角消毒饮加贝母(去心,干炒)、半夏(炮,干炒)、连翘、白芍药(酒炒)、天花粉、金银花各五分,乳香、没药各三分;外以南星、枯矾、白盐、真末、姜汁,并调作饼敷之。(此方自仙传化毒汤透来)


如走马、飞尸、骨疽已脓,针破之后,犀角消毒饮加贝母、半夏、连翘、白芍药、黄 、白芷、皂角刺各五分。外以雄黄、龙脑、白盐调白狗胆入疮口,一日一次改敷,以瘥为度。


一方∶未脓、已脓。蟾脍、蛇脍,或蟾蛇汁,或作脯,或作丸,皆可服之。


其症由心火炽盛,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赤如丹砂,形如锦纹,其痛非常。凡自胸腹而散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而胸腹者难治。法宜砭,去恶血,内服《集成》沆瀣丹,方见“痢疾”,庶不致内攻作搐。倘医者不知针砭,仅妄用搽敷,必致作搐而死。或服连翘败毒散,方见“误搐”,加牛蒡亦可。


瓷锋砭法∶见后“丹毒”。


总治十种丹毒∶俱见后“丹毒”。


(十四条)


总治十种丹毒∶北防风、黑栀仁、麦冬、荆芥穗、粉干葛、薄荷、木通、苦参、牛蒡子,以上各一钱,升麻七分,甘草五分,灯芯十根,水煎热服。便秘,加大黄一钱利之,并用外导法亦可。


瓷针砭法∶用上清瓷器轻轻敲破,取其锋锐者一枚,将箸头劈开,横夹磁针,露锋于外,将线扎紧,以瓷锋正对丹毒之处,另用箸一条,于瓷锋箸上轻轻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尽,立时见功。治丹若不砭去恶血,专用搽敷,十不救一。


飞灶丹∶从头顶起肿,然后散开。先用葱白捣取自然汁涂之效。


走灶丹∶从头顶起红肿,痛苦异常。用红饭豆研末,鸡蛋清调涂。


鬼火丹∶从面部起红肿。用灶心土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涂。


天火丹∶从背上起赤点。用桑白皮,切碎焙干,为细末,羊油调涂。


天灶丹∶从两臂赤肿黄色起。用柳木烧炭研末,净水调涂。


水丹∶先从两肋起赤肿。用多年锈铁磨浓汁,猪油调涂。


葫芦丹∶先从脐下起。用尖槟榔切碎,焙干研末,米醋调涂。


野火丹∶先从两脚起红肿。用乳香去油研末,以羊油调涂。


烟火丹∶从脚背上起红肿。用猪槽下土研末,麻油调涂。


胡漏丹∶从阴囊下起红脉。用门槛下千脚土研末,羊油调涂。


更有胎毒重者,遍体皆是∶速用芸台子,即油菜子也。秤过一两,酒渣一大壶,和饼,滤去渣,取酒复煎数沸,不拘时温服一盏。又方,取芸台菜叶捣烂敷之,随手即消。如无生菜,干者为末,水调敷。凡丹毒遍身,或连腰周匝,百方不效者,惟此最神。


小儿赤丹∶用精猪肉,切薄片贴之,重者贴二次即愈。


【小儿癣疥方】


用 本一二两,煎汤洗浴,并浣衣尤妙。



泥金膏 治小儿一切无名肿硬,炊赤,但是诸般丹瘤,热瘭,湿烂,大人亦同此法。


阴地上蚯蚓粪,熟皮硝比蚯蚓粪三分之二,一处研细,新汲水浓调,浓敷患处,干则再上。


赤龙散 治赤毒、火毒、走注。


伏龙肝不拘多少,用鸡清调,敷患处。


小儿气弱肌肤薄,热毒乘虚来发作,急须化毒与消风,毒散风消始安乐。


经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加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汤加炒麻仁,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加南木香、水、姜煎服,次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


因生疮过服丹药,以致火毒发作


水中丝草捣敷。


丹毒者.为肌表忽然变赤如丹涂之状也.经曰.少阴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 .然二症亦有红白干湿痒痛之殊.故用药则分表里补泻之异.如色赤而干.发热作痛者.为丹毒.属肝心之火.宜化斑解毒汤.色白而湿烂.流黄水.痒痛不时者.为风丹.属脾肺湿热.宜除湿胃苓汤.痒而搔之起块.成饼成片.皮色不变者.为冷膜.故天阴则剧.风中亦剧.晴暖则减.身暖则瘥.由风邪外袭.热郁于肌肤也.宜藿香正气散发之.外以枳壳煎汤浴之.忌用风药.


再如丹毒.由胃气虚极致令虚火游行于外者.又宜补以降之.用人参五钱.当归、白术各一钱五分.水煎服之.


又如女子十五岁而经脉未通者.多发丹疹.此由血有风热乘之也.治宜凉血.虚则补之.慎投风药.


化斑解毒汤 治二焦风热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而作痒痛.


玄参 知母 石膏 黄连 牛蒡子 人中黄 升麻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服.


除湿胃苓汤 治脾肺湿热.致生火丹.作烂疼痛者.


防风 苍术 白术 赤茯苓 陈皮 浓朴 猪苓 栀子 木通 泽泻 滑石(各一钱) 薄桂 甘草(各三分)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藿香正气散 治冷膜.由风寒外袭者.


藿香 白术 白芷 桔梗 紫苏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茯苓 浓朴 甘草


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个.煎八分服.


芸薹菜方 治丹毒.


芸薹菜子一两.黄酒一钟.和研.滤去渣.煎四五沸.温服之.


一杵芸薹菜叶敷之.干者为末.水调敷之.


柏叶散 治丹毒痒痛.并效.


侧柏(炒黄) 黄柏 大黄(各五钱) 赤豆(三钱) 蚯蚓粪(韭菜田内者佳,五钱) 轻粉(三钱)


为末.新汲水调敷.


一捣大蒜浓涂之.干则易之.


丹毒名多云片形,风火湿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顺逆,清火消风砭敷灵。


【注】孙真人云∶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痛,而无定处,丹名虽多,其理则一也。形如鸡冠,名鸡冠丹;若皮涩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 ,遇水湿搏之,透露黄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虽小疾,能令人死,须当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诸书谓之赤游丹;色白者,为水丹,小儿多生之。但有干、湿、痒、痛之殊,有夹湿、夹风、夹寒之别。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如色赤而干,发热作痒,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属血分有火而受风也。


毒盛者,服蓝叶散;毒轻者宜导赤汤加薄荷叶、独活服之,如初起白 ,渐透黄色,光亮胀坠,破流黄水,湿烂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风丹,多生腿膝,属脾肺有热而夹湿也,宜防己散主之。亦有起白 ,无热无痛,游走不定者,由火毒未发,肌肤外受寒郁,名为冷瘼,宜服乌药顺气散,外用姜擦。凡丹形初见,即用牛、羊精肉片贴之,甚则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叶散敷之。又方∶芸苔叶研末,靛青调敷甚效。诸丹本于火邪,其势暴速,自胸腹走于四肢者顺;从四肢攻于胸腹者逆。


丹毒图(图缺)


蓝叶散


蓝叶(晒干) 川芎 赤芍 知母 生地 白芷 川升麻 柴胡 葛根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各一钱) 石膏( ) 栀子仁(各五分)


共捣粗末,每用八钱,新汲水二盅,煎八分,去渣服。热甚,加黄芩、元参。


【方歌】蓝叶散却赤游丹,皆因血热风邪缠,芎芍知膏生地芷,升麻柴葛杏栀甘。


防己散


防己(三两) 朴硝(一两) 犀角(镑) 川芎 黄芩 黄 川升麻(各一钱)


共捣粗末,每用五钱,加竹叶三十片,新汲水二盅,煎八分服。


【方歌】防己丹毒始白 ,渐黄亮痛湿热原,朴硝犀角芎芩共, 与升麻竹叶煎。


乌药顺气散


乌药 橘红(各二钱) 枳壳(麸炒) 白芷 桔梗 防风 僵蚕(炒) 独活 川芎(生五分)


水二盅,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方歌】乌药顺气枳橘红,芷桔风僵独草芎,冷瘼游行无热痛,因毒未发受寒风。


导赤汤(见口部口糜)


柏叶散(见腰部缠腰火丹)


【方歌】丹毒名多云片形,风火湿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顺逆,清火消风砭敷灵。


【注】孙真人云,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痛,而无定处。丹名虽多,其理则一也。形如鸡冠,名鸡冠丹;若皮涩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疱,遇水湿搏之,透露黄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虽小疾,能令人死,须当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诸书谓之赤游丹;色白者,为水丹,小儿多生之。但有干、湿、痒、痛之殊,有夹湿、夹风、夹寒之别。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如色赤而干,发热作痒,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


,属血分有火而受风也。毒盛者,服蓝叶散;毒轻者,宜导赤汤加薄荷叶、独活服之。如初起白斑,渐透黄色,光亮胀坠,破流黄水,湿烂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风丹。多生腿膝,属脾肺有热而夹湿也,宜防己散主之。


亦有起白斑,无热无痛,游走不定者,由火毒未发,肌肤外受寒郁,名为冷瘼,宜服乌药顺气散,外用姜擦。


凡丹形初见,即用牛、羊精肉片贴之,甚则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叶散敷之。又方:云薹叶研末,靛青调敷甚效。诸丹本于火邪,其势暴速,自胸腹走于四肢者顺;从四肢攻于胸腹者逆。


方剂:蓝叶散


组成:蓝叶(晒干)川芎赤芍知母生地白芷川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各一钱)石膏(〔火段〕)


栀子仁(各五分)


共捣粗末,每用八钱,新汲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服。热甚,加黄芩、元参。


【方歌】蓝叶散却赤游丹,皆因血热风邪缠,芎芍知膏生地芷,升麻柴葛杏栀甘。


又方:防己散


组成:防己(三两)朴硝(一两)


犀角(镑)川芎黄芩黄耆川升麻(各一钱)


共捣粗末,每用五钱,加竹叶三十片,新汲水二钟,煎八分服。


【方歌】防己丹毒始白斑,渐黄亮痛湿热原,朴硝犀角芎芩共,耆与升麻竹叶煎。


又方:乌药顺气散


组成:乌药橘红(各二钱)


枳壳(麸炒)白芷桔梗防风僵蚕(炒)独活川芎(各一钱)甘草水二钟,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方歌】乌药顺气枳橘红,芷桔风僵独草芎,冷瘼游行无热痛,因毒未发受寒风。


又方:导赤汤(见口部口糜)


柏叶散(见腰部缠腰火丹)


丹毒多般.病原则一.总由心火.风毒搏击.主血者心.血为火逼.阴滞于阳.血热郁逆.内而熏蒸.先蕴胸膈.外达皮肤.热而色赤.赤若丹涂.热若火炙.凡热有毒.毒则痛极.渐至坏烂.水流肌裂.入肾入腹.斯至于厄.亦有在胎.胎毒久积.迨至生后.感热发泄.亦有乳母.七情内迫.酒醴燔炮.恣情而食.毒从乳流.与儿相贼.亦有食多.脾弱难克.热蕴于中.肌表红色.亦有孕时.母受惊吓.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形发于外.向夜啼泣.眼胞微肿.面带青黑.种种诸丹.不能尽悉.治法大要.清火涤热.顷刻丹消.肌肤一抹.


【总括】小儿气弱肌肤薄,热毒乘虚来发作;急须退热与消风,毒散风消自安乐。


《内经》曰∶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故名丹毒。盖心主血,热为血之媒,谓应火而色赤也,乃心家血热盛以动之,是以游走遍体。其乳母过食酒面煎炒之物,或烘衣着儿,不候冷而着亦成此疾。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当急令人随患处遍吮毒血,各聚一处砭出之,急服解毒散加紫草茸,外用白玉散敷之。惟百日内忌砭,以其肌肉难任也。大抵治小儿丹毒,必先服表药,内解热毒,方可涂散,恐毒无所泄,入里为患耳。


惊丹者,小儿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脸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脸不红者,始则居胎之时,母受重惊,邪伤胎气递相传袭。降生之后,复受热毒,或再有惊有热,热气内蕴,形之于外,初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热,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丹砂,名曰惊丹。以四圣散先洗其目,次用百解散,以解惊热。丹毒甚则以四物汤加黄芩之类。如惊丹发至胸膈乳间,微有痰嗽作搐,急宜宣热拔毒,免至内流,为害不浅,以五和汤加生地、升麻、灯心之类。如此调治,不生他症,投万安饮主之。


有身上发时,亦如前症,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症,此二症不问赤白,若入腹多致为害,不可轻视为常耳。


(砭法∶治丹毒色赤游走不定,令口吮毒血聚一处,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稍令瓷芒,在聚血处再用一箸频击,刺出毒血,轻者止用口吮出毒,用药敷之。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止用针侧卧挑患处,以出毒血,迟则入腹难起矣。)


【附方】


解毒散 牛蒡子 甘草 荆芥 防风 犀角


白玉散 滑石 寒水石(各三钱五分)


四圣散 黄连 秦皮 木贼 灯心


百解散 见热症内。


四物汤 见痢疾症内。


五和汤 见诸疮症内。


万安饮 人参 当归 黄 防风 柴胡 枳壳 半夏 芍药 黄芩 甘草


狗癣疥方 用松柏节劈开,鸡卵取油,片席一块如碗大,剪洞一个如手大,以松节放在洞边,将末香放在松节上取油。


《千金》曰∶丹毒一名天火,皆风热恶毒所为,入腹则杀人。其证由心火炽盛,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赤如丹砂,形如锦纹,其痛非常。凡自胸腹而散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入腹者,难治。


按∶丹毒虽曰风热,而有胎毒之发者,十之八九,小儿最多,方脉无此。世有丹毒伤生而不知者,盖此毒每发于隐密之处,倘父母不觉,遂致伤儿。大凡小儿头面四肢、胸背胁腋,忽有红晕一点,渐次散开,色如锦纹,外带黄色,即是火丹。速宜砭去恶血,内服沆瀣丹,庶不致内攻作搐;倘医者不知针砭,妄用搽敷,逼毒入内,必致作搐而死。每见丹毒之祸儿者,比比矣。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二卷胎病论。


磁锋砭法 法见四卷丹毒证治。


《内经·运气》丹 皆属火。经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 是也。


《圣惠》云∶夫一切丹毒者,为人身体忽然变赤如丹之状,故谓之丹毒也。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也。若不急治则痛不可忍,久则坏烂出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便令人四肢毒肿,入于肠则杀人,小儿得之最为急也。 戴复云∶发丹色状不一,痒痛亦异,大概皆因血热肌虚风邪所搏而发。然色赤者多,以赤故谓之丹。宜消风散,入烧枫树子存性为末,酒调服。有发而色白者,谓之冷漠。宜消风散杂黑神散酒调。此病多缘肌肉疏,为风邪所袭而成,风热则赤,风冷则白,今人但呼赤为丹,白为瘼,所以用酒调土朱服之而愈者,亦以脾主肌肉,土能入脾,各从其类。古方亦名为瘾疹,非特分寒热,亦兼备四气,近世方论呼为白婆瘼,赤为血风。赤白二证并可用乌药顺气散,和消风散酒调服。白者多用顺气散,赤者多用消风散,病此者俱宜用藿香正气散煎。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是脾风。脾主身之肌肉,藿香正气散乃治脾之药,而土朱亦入脾之药,此方屡试屡验。丹溪云∶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 尝治一中年男子,痈溃后发热干呕,背发丹 ,用诸般敷贴丹 药,及用刀于个个丹头出血,丹皆不退,后以半、陈、生姜加补剂,治呕不效,遂纯用参半两,归、术各钱半,浓煎一帖呕止,二三帖丹渐缓,热渐减,约五十余帖热始除,神气始复。


金花散 治一切丹毒,热痛 赤。


郁金 黄连 黄芩(各一两) 糯米(三合)


上为末。每用蜜水调如泥,鸡翎扫丹上,干即易之。


治一切丹毒恶气攻刺,身体赤肿,疼痛不可忍。(《简要济众》)


车前草 益母草 地胆草上等分。烂研涂,干再涂之。(如无新者,只以干者为末,冷水调敷。)


治一切丹毒恶气,五色无常,不即疗之,痛不可忍。若皮肤坏则出脓血,或发节解,则断人四肢。此盖疽之类也,宜速治之方。


大蒜或小蒜上杵如泥。浓涂之,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又方 赤小豆(一升) 羊角(烧灰,半两)


上为末,鸡白和涂。如无羊角,即单用小豆亦良。


治一切丹毒,走皮中浸淫疼痛方。


蛴螬(研)


上以鸡子白和涂,干再涂。(先刺破,涂之良。)


治一切丹毒遍身。


芸苔子(一两)


上以酒一大盏,和研去滓,煎五七沸。无时温服一合。孙真人云∶治丹神验方,捣芸苔叶,敷之即瘥。未愈,但三日内敷之。臣以正观十七年三月八日,内江县,每以饮多至夜,睡中觉四肢骨肉疼痛,目眩头疼,额角上如弹丸大肿,不得手近,痛至午时至右角,至夜诸处皆到,其眼合并不得开,几至于毙。县令周公,种种药治不瘥,经七日。臣自处此方,其效如神,故疏之以传于世。又∶戴行之家传方云∶如无青者以干者为末,水调敷,凡丹毒遍身,或连腰腹周匝,百方不能治,惟此辄能治之,凡治二十四般丹毒。


仙人水鉴治火丹


荞麦面 黄连(各少许)


上二味同研细,涂立瘥。切不得入油及盐。


孙真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状,大者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定色。或有白丹,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瘾疹状。亦有鸡冠丹,赤色而起,大者如钱,小者麻豆粒状,如鸡冠色皮涩,一名茱萸丹。或有火丹,或有水丹,遍身起,遇水湿搏之,晃晃然如黄色,如有水在皮中,喜着眼及阴,此虽小疾,令人至死也。


治丹毒拓方


升麻 漏芦 芒硝(各二两) 栀子(二十枚) 黄芩(三两) 蒴 (五两)


上件以水三升,浸良久,煮取二升。以故布染汁拓后,须服漏芦汤。


漏芦汤方 非里实证,不可用。


漏芦 白蔹 黄芩 麻黄 白薇 枳壳 升麻 芍药 甘草 大黄(各三两)


上以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快下之。无药之处,只单用大黄下之。


五香汤 主热毒瓦斯,卒肿痛结核,或似痈疽,使人头疼寒热,气急者,数日不除杀人方。


青木香 藿香 沉香 丁香 薰六香(各一两)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治丹、痈疽始发, 热浸淫长成,拓汤方。


升麻 黄芩(各三两) 黄连 大黄(各二两)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 芎 (二两) 芒硝(三两) 羚羊角屑(一两)


上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绞去滓。铛中纳芒硝,上火搅令成沸尽滓。稍分适冷热,贴帛拓肿上数过,其热随手消散。王练,甘林所秘不传此方。


朱氏家传治火丹伏龙肝 猪槽下土(多年者) 朱砂(少许)


上为末。鸡子清调,鹅毛扫。


又方踯躅花根 曲 土 壁上多丝虫窠 百草霜 伏龙肝 猪槽下土上如上法用之。


金花散(《鬼遗》) 治一切丹毒。


郁金 黄芩 甘草 山栀子 大黄 黄连 糯米(以上各一两)


上七味,生为末。冷水和少生蜜调药,以鹅毛扫之。


圣涂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大孕丹,诸般毒。


凌霄花 万州黄(各一分) 苎根(半两,切、焙)


上同杵烂,以酒和蜜同调服少许,仍涂丹上立效。


麻黄散(《千金》) 治恶毒丹及风疹。


麻黄 升麻 葛根(各一两) 射干 鸡舌香 甘草(炙,各半两) 石膏(半合)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大人作一服,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本事〕 治烟火丹发从背起,或两胁及两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两,捣和如泥,涂之。又方,治萤火丹从头起。慎火草(即景天)。捣,和苦酒,涂之。


丹毒,蓝靛敷,热即易(《子母秘录》)


〔肘〕 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苎根三斤,水三斗煮汁,每日涂之。


治赤丹。用黄瓜种中瓤水,去子以器贮之。用时以水涂患处。又方,用腊雪贮器中,久化为水,以水涂赤游妙。(并《初虞世》)


〔丹〕 诸丹毒肿。蚯蚓矢水和敷之。(《圣惠方》《外台》同。)


〔千〕 疗丹瘾疹方,酪和盐煮。以手摩之,手下消。


治赤游风肿。荞麦面,苦酒调敷。(《兵部手集》)


〔杨〕 治热赤游丹。栝蒌末二大两,酽醋调涂之。


治五色丹毒。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拔毒散 治热毒丹肿,游走不定。


石膏 寒水石(并生用,各四两) 黄柏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以新水调扫之,或纸花子小贴尤妙。凉水润之。


十二件单方 治丹毒,或得一物瘥。


水苔 生地黄 生松叶 蒴 叶 慎火草 浮萍 豆豉(水和) 大黄(水和) 栀子(水和)


黄芩(水和) 硝石 豆叶上一十二味,但得一味捣以贴之,即瘥。赤小豆末,和鸡子涂之。无鸡子水和用之。


疗灶丹,从两脚赤如火烧。


上用五加叶,烧作灰五两,取 铁槽中水,和涂之。


治丹毒瘤蜈蚣(干者,一条) 白矾(如皂子大) 雷丸(一个) 百部(二钱)


上为细末,醋调涂之。


郭氏金黄散 治热毒丹流游走不定,疼痛不止。


寒水石(二两) 郁金(一对) 蓝实 大黄 黄柏 黄连 景天(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鸡子清调敷,水亦可。


〔风丹〕


痛者为丹毒,痒者为风丹。


贾宅小娘,风痒。黄精丸四十粒,与白术(七分) 枳实(炒) 黄芩(四钱)。


上分八帖,下之食前。


遍身风痒瘾疹。凌霄花细末,酒下一钱,立止。


鲍允中年五十岁,风丹痒甚,腹微疼,咽不利,面身微肿,五六日不退,两寸脉滑大实,右浮大,左浮弦小,以炒芩,炒连、归、芎、芍、地、桔、草、黍粘、紫葳各一钱,防风、黄 各半钱,凡五六帖而安。


〔世〕 河间神佑丸。(治风丹愈而复发,或隔一月发,或隔半年发者,此丸下之百发百中。


方见杂病水肿门。)


〔丹〕 一人患风丹,遍身痒,因酒得者。


浮萍(半两) 防风 黄 羌活(三钱) 当归(二钱) 干葛 麻黄(一钱) 生甘草(半钱)


〔世〕 治冷丹风。


防风 甘草 白僵蚕 蝉蜕 川芎 白芷 茯苓 荆芥 陈皮 浓朴 苍耳子 人参上为末。豆淋酒调服,二钱。


丹痒者,用韭叶掺些盐,与香油以手摩热,于丹上揩之,立愈。治风丹,用穿山甲洗去腥,于瓦上炒过存性,每一两入甘草三钱为末,米饮调服。治血风疙瘩疮,斑疮。浮萍捣取自然汁,豆淋酒下;四物浸酒下亦得。


〔丹〕 用羊蹄菜根,于生铁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涂患处,未瘥更入硫黄少许,磨涂之。


《圣惠》凡小儿一切丹,皆由风毒在于腠理,热毒搏于血,蒸发其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也。若又不歇,则肌肉坏烂。若毒瓦斯入腹,则杀人也。


今以一方同疗之,故号一切丹也。《婴童宝鉴》小儿诸丹毒歌∶丹火初成似火烧,天火浑身赤转饶,伊芳火膀边青黑色,厉从额上起根苗,臀并谷道 丹毒,如带 红暴火调,留火发时一日甚,改变无常五色标,家火颊连双腋乳,天灶内踝及阴尻,背并膝赤飞丹病,股内脐阴尿灶招。巢氏云∶火丹候,往来如伤寒,赤着身、而日渐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状发赤如火烧,须臾 浆起,是也。《婴孺方》云∶火丹者,往来如伤寒,赤着身体,不从伤火而得名,如日出时,以从其处,又名日丹,宜同用《千金》漏芦散。〔曾〕经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加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汤加炒麻仁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加南木香水姜煎服,次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汤〕小儿丹毒,乃热毒之气极,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及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肾入腹则杀人也。大抵丹毒虽有多种,病源则一,有赤丹毒遍身痒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脉未通者多发丹疹,皆由血有风毒乘之,宜服防己散。


葛根白术散 治小儿赤白丹毒。


白术 枳壳(各一钱) 茯苓(二钱) 木香(一钱半) 葛根(三钱) 甘草(二钱半)


上锉散。用水一盏煎,不拘时服。


犀角解毒散 治小儿赤丹瘤。壮热狂燥,睡卧不安,胸膈闷满,咽喉肿痛,遍身丹毒。


牛蒡子(炒,一两五钱) 防风 甘草(各二钱半) 荆芥穗(五钱) 犀角(一钱半)


上锉散。用水煎,不拘时服。


防风升麻汤 治小儿丹瘤赤肿。


防风 升麻 山栀(去壳)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甘草节(各一钱)


上 咀。用淡竹叶三片煎,食远服。


荆芥散


防风 天花粉 羌活 生地黄 当归 蝉蜕(各等分)


上,水煎服。


百解散(惊)


防己散


汉防己(半两) 朴硝 犀角 黄芩 升麻(各一分) 黄 (各一分)


上 咀。竹叶水煎,量大小加减。


牛蒡汤(咽喉)


化丹汤 解利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川独活 射干 麻黄(去根节) 青木香 甘草 黄芩 薄桂(刮去粗皮。各五钱) 石膏末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治小儿一切丹毒。漏芦汤 (一名漏芦散)


漏芦 麻黄(去根节) 连翘 川升麻 黄芩 白蔹 甘草 川芒硝(各一分) 川大黄(一两,锉,微炒) 一方,加枳实(一分),麸炒微黄赤芍药(一分),锉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丹〕小儿黑 、红 、疮痒、瘾疹。并用防风通圣散治之。


治小儿月内发一切丹。蓝叶散


蓝叶(一两) 黄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去芦) 栀子仁(以上各一分)川升麻(一分半) 石膏(一分半) 甘草(半分,微炙)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下竹沥半台,更煎三两沸。


放温,无时,量儿大小加减服,后同。(气怯弱者可去大黄)


治小儿一切丹,遍身壮热烦渴。升麻散


川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麦门冬(三分,去心) 葛根(三分) 川大黄(微炒,一分)川朴硝(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一切丹毒遍身赤痛。大黄散


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防风(半两,去芦) 川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麻黄(一分,去根节) 秦艽(去芦,一分) 川朴硝(二分)


上,同 咀。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丹疮,脏腑壅热太过,心神烦闷,大小便不通。


大黄散


川大黄(微炒) 川升麻 川朴硝 葵子(各半两) 栀子仁(一分)


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量儿加减温服。以利为度。


治小儿一切丹,发无常处,身热如火烧。宜用升麻膏


川升麻 川大黄 护火草 蛇衔草 栀子仁 寒水石 川芒硝 蓝叶 生地黄 芭蕉根 羚羊角屑梧桐皮(各半两)


上细锉。以竹沥浸一宿,明日漉出,却入铛中以腊月猪脂一斤,慢火熬一食久,乘热以绵滤去滓,候冷成膏,瓷盒盛。旋取磨涂之,兼以膏如枣大,竹沥化服之。


《千金》治小儿热毒痈疽,赤白诸丹,毒瓦斯疮疖方漏芦 连翘 白蔹 芒硝 甘草(炙。各一分) 大黄(四分) 升麻 枳实 麻黄(去节)


黄芩(各一分半)


上,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五合,分三服。


又方 治小儿丹毒,大肿身热,百治不折。


寒水石(十六分) 干蓝青(切) 竹沥(各一升) 犀角 柴胡 杏仁(去皮尖,熬,研。各八分) 生葛汁(四合,澄清) 知母(十分) 甘草(五分) 羊角(六分) 芍药(七分)栀子(十一分) 黄芩(七分) 蜜(二升) 石膏(十三分)


上水五升,并竹沥煮三升三合,去滓,内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二升。三岁儿服二合,大者量加之。药分太大,婴儿服未得。


又方 治小儿丹,数非一,皆主之。


大黄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芷 独活 黄芩 芍药 升麻 沉香 青木香木兰皮(各一两) 芒硝(三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硝汤中。适寒温拓之,干,再用,瘥乃止。


〔汤〕张三太尉女年十五岁病此,诸医百药俱试而不能中,召余视之。以生料四物汤加防风、黄芩,一日而愈。


生料四物汤 治血热生疮,遍身肿痒,及脾胃常弱,不禁大黄等冷药,尤宜服之。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防风(各半两) 黄芩(一钱半)


上 咀。水煎,量大小加减,忌酒、面、猪羊肉、豆腐。


〔丹〕小儿赤瘤,主伤血热。宜生地黄、木通、荆芥、苦药带发表之类,外以芭蕉油涂患处。


治小儿一切丹毒,大赤肿,身体壮热如火。巳服诸药未减,宜服。蓝青散方蓝青 知母 栀子仁 甘草(微炙)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寒水石石膏 犀角屑 柴胡(去苗) 黄芩(各一两) 赤芍药 羚羊角屑(各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蜜、生葛等汁,共一合,更煎三两沸。放温,无时服,量儿大小加减。


解毒散


寒水石 滑石 石膏(各等分)


上为末。入辰砂少许,量儿大小,灯心汤下。


赤葛散 治因血热与风热相搏,遍身丹毒燥痒,日久不消。


赤葛(二两) 甘草(三钱)


上碎。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不饮酒者,止用水一盏,入酒一大匙同煎服。


泉州大智禅师(文宥) 经进必效方载神圣治小儿头面皮肤,忽生疮疡火燎丹,发起赤肿晕,有碎小疮及赤晕上疮,初发如钱,渐晕开一二尺,良久遍身,入口耳到脏腑,即不救,此证可畏,速治之,此乃自积热得。


甘草(一两或半两)


上,拍破,入水一盏或半盏煎汤,温温,令乳母全口呷,含漱,徐徐吐,淋洗病处,以手掌与揩,不得犯指甲,仍与儿甘草汤吃,一用即不晕开,良久再淋,三用立瘥。


治丹毒,并土虺咬。红散子


茜根(半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立效。


治小儿一切丹毒通用护火草(半两) 紫葛 硝石(各半两)


上为末。冷水调涂,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治小儿一切丹毒,遍身发热。硝石散


硝石(一两) 乳香(一分)


上为末。以鸡子清调,涂之。


又方太阴玄精石(一两) 白矾(一两)


为末。水调、涂。


治小儿诸丹,遍身如火,缠腰,即杀人。


芸苔子(不以多少)


研细,酒调饮,兼涂丹上。一方,以酒研细,温服,无时。


治小儿一切热毒丹及赤肿疼痛。


大黄 马牙硝(研。各一两)


上,先将大黄为末,入牙硝同研,水调,涂患处。干再易之。


《简要济众方》治小儿丹毒从脐中起。


灶下黄土年深者(细研)


上,以屋漏水或新汲水和成泥,贴之,干、即易。


《子母秘录》治小儿一切丹烦。


柳叶(一斤)


上,用水一斗,煮三升。日洗七八次。


绿袍散


绿豆(五钱) 大黄(二钱)


上为极细末。用生姜、薄荷汁入蜜,涂。


白玉散


白玉(即滑石) 寒水石(各二钱半)


上为极细末。用醋调涂。或井水调涂亦得。


碧雪


芒硝 青黛 寒水石 石膏 朴硝 马牙硝 甘草(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敷。


冰黄散 治小儿赤瘤丹、毒丹,铍刀子疏去瘤头赤晕恶血毒汁。


土硝(五钱) 大黄(一钱)


上为极细末。用新井水调匀,涂。


〔汤〕又敷丹毒方,只一夜消尽,用花蕊石、生姜、薄荷、自然汁调,鹅毛刷上患处,为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