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耳痛

《儿科萃精》:耳痛

《奇效简便良方》:耳痛

《普济方·针灸》:耳痛

《医述》:耳痛

《证治准绳·类方》:耳痛

《证治准绳·杂病》:耳痛

《针灸资生经》:耳痛

小儿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耳内奔走,或出血水,或干痛者,古法主蛇蜕散(如蛇蜕烧灰存性为末)吹入耳中。取蛇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真按〕小儿耳痛,无非肾中火热,泻之则安。但用黄柏、青盐、甘草,煎服;外用黄鱼牙齿,瓦上炙存性为末,放土地上退火气,加入干胭脂研极细末,再加梅花冰片少许,菜油调,以鸡毛蘸入耳中,即不痛矣。


白枯矾吹入。


又方 盐三五升,蒸热裹青布,枕,冷则再换,立效。或葱白汁滴入,痛甚者磨铁刀水滴入。


治耳痛(资生经)。穴上关 下关 四白 百会 颅息 翳风 耳门 曲池 颔厌 天窗阳溪 关冲 液门 中渚治耳前痛。穴少商治头风。耳后痛。穴 脉 完骨治耳痛。穴曲池


耳痛如虫走者,风也;干痛者,风热也;湿痛者,风湿也;微痛者,虚火也。又有耳后攻击肿痛者,少阳经风火也。(《证治汇补》)


生犀丸 治耳中策策疼痛。


犀角(镑) 牛黄(研) 南星 白附子(炮) 干姜(炮) 丹砂(研) 没药(研) 半夏(汤洗) 龙脑(研)乳香(研)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官桂(各二钱半) 防风 当归(焙) 麝香(研。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犀角饮子(见前风热条。)


解热饮子 治气虚热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出。


赤芍药 白芍药(各半两) 当归 川芎 炙甘草 大黄(蒸) 木鳖子(去壳。各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临卧服。


黍粘子汤(东垣) 治耳内痛生疮。


桔梗(半两) 桃仁(一钱) 柴胡 黄 (各三分) 连翘 黄芩 黍粘子 当归梢 生地黄黄连(各二分) 蒲黄 炙甘草 草龙胆 昆布 苏木 生甘草(各一分) 红花(少许)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忌寒药利大便。


凉膈散(见发热。)


白龙散 治小儿肾脏盛而有热,壅气上冲于耳,津液结滞,则生脓汁。有因沐浴水入耳内,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积成热,亦令耳脓汁出,谓之停耳。久而不愈,则变成聋。


白矾(枯) 黄丹 龙骨(各半两) 麝香(一钱)


上研极细,先以绵杖子展尽耳内脓水,用药一字,分掺两耳,日二次。勿令风入。


杏仁膏 治耳中汁出,或痛或脓。


上用杏仁炒令赤黑,研成膏,薄绵裹内耳中,日三四度易之,或乱发裹塞之亦妙。一方,治耳卒痛或水出,用杏仁炒焦为末,葱涎搜和为丸,以绵裹塞耳亦可,又治耳肿兼有脓。


菖蒲挺子 治耳中痛。


菖蒲(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为细末,每用不以多少,油调滴耳内效。一法,用醋丸如杏仁大,绵裹置耳中,日三易。一法,捣菖蒲自然汁灌耳,神效。


治耳痛不可忍,用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


属少阳相火。经云∶少阳之胜,耳痛。治以辛寒是也。生犀丸、犀角饮子、解热饮子。耳内痛生疮,用黍粘子汤。耳湿肿痛,用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之,更以脑多麝香少,湿加枯矾,吹入耳中。《丹铅续录》云∶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君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痛,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而水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为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良愈。外治,白龙散、杏仁膏、菖蒲挺子。或用穿山甲二片,土狗子二个,夹在穿山甲内,同炒焦,黑色为度,入麝香少许同研细,吹一字于耳内。(亦治耳聋。)或用草乌削如枣核大,蘸姜汁塞耳内。(一方不用姜汁)。


或用郁金研细末,每以净水调一字,倾入耳,却急倾出。或用油胡桃肉为末,狗胆汁和为丸,如桐子大,绵裹安耳中。或用食盐炒热,用枣面蒸熟,青花布包定枕之。



沈存中云∶予为河北察访使时,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睛傍黯赤成疮,昼夜痛楚,百疗不瘥。郎官丘革相见问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痒否,若耳中痒,即是肾家风,有四生散疗肾风,每作二、三服即瘥。


闾里号为圣散子。予传其方合服之,午时一服,临卧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时乃能眠,及觉目赤稍散,不复痛矣,更进三四服,遂平安如常。是时孙和甫学士帅镇阳,闻予说大喜曰,吾知所以自治目矣。向久病目,尝见吕吉甫参政云顷,目病久不瘥,因服透冰丹乃瘥,如其言修合透冰丹一剂,试服了二三十服,目遂愈。乃知透冰丹亦疗肾风耳。《圣惠》云∶有人耳痒,一日一作可畏,直挑剔出血稍愈,此乃肾脏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服透冰丹。勿饮酒、啖湿面、菜蔬、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不能戒无效。


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鸣下同.)曲池、颔厌、天窗、阳溪、关冲、掖门、中渚、主耳痛.少商、主耳前痛. 脉、完骨、主头风耳后痛.(见头风头痛.)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