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发斑

《古今医鉴》:发斑

《广瘟疫论》:发斑

《金匮钩玄》:发斑

《盘珠集胎产症治》:发斑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发斑

《伤寒捷诀》:发斑

《伤寒六书》:发斑

《伤寒六书》:发斑

《医效秘传》:发斑

《温疫论》:发斑

《医法圆通》:发斑


治小儿常发风 ,及脚常红肿,此脾经风热也。


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加鼠粘子酒炒,黄连为末服之。外用防风、白芷、薄荷、黄芩、黄连、黄 、黄柏煎汤,浴洗避风。


时疫发斑,邪热出于经脉也,虽不及战汗,亦有外解之机,治以凉血清热为主,白虎化斑汤、吴氏举斑汤、犀角地黄汤选用。此亦与他证发斑有异,他证发斑,斑消则愈,此总不以斑之消否为轻重,而惟以里证为主。每每斑出而谵妄如故,或斑出数日已消而昏沉如故,必待里热全清,二便清利而后愈。故治斑药味可为辅,不可为主。发斑、发疹,热皆在经而不在胃,凡遇烦躁而不渴,目赤而舌白,即是将发斑疹之候,预以清凉、解表、透毒之药治之,使邪易出、易净。


以上时疫表证,皆关乎里,不似他证,表里两不相关。故前列各条,皆冠以时疫二字,以明非他病之见证,不可以治他病之法治之,亦不可以此法治他病,总凭气、色、神、脉、舌苔辨之,百不失一。是五者,为辨时疫之大纲,实亦辨时疫之细目也。


(属风热。)


戴云∶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如有头粒,即疹也。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消息,当以微汗而散之。下之,非理也。


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发斑似伤寒者,痰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败血流入脏腑,充满于肌肤,旁连于四肢,热结留注,转还不得,故发斑。十无一生。



发斑,下证未全,凉膈散(二十三)。未曾下,胃热发斑,白虎汤(二十二)加人参、白术。


阳明胃热发斑,脉沉须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伤寒胃热发斑,凉膈散加滑石调五苓散(二十四)


甚妙。伤寒七、八日,发黄有斑,微热、腹满者,或痰实壅上,虽诸承气汤不过者,仲景曰∶寸脉浮滑者可用瓜蒂散(二十六)吐之。



身如涂朱眼如火.发斑狂叫无人我.血热不散出乘虚.三黄青黛汤最妥.发斑者.谓热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发于皮肤而为斑也.或渴症误温.或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汗下未解.或下早热邪入胃.或下迟热留胃中.皆致发斑.轻如疹子.重如锦纹.若色紫黑.热极而胃烂者必死.此即伤寒阳毒发斑之症也.凡斑疹将发未发之时.宜以升麻葛根汤先透其毒.如热甚者.再以犀角地黄汤主之.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黄连黄柏黄芩之类.以斑尽为度.如汗吐下后.虚极发斑者.宜以人参白虎汤主之.亦有温毒发斑者.冬时感寒.至春始发也.宜以元参升麻汤解之.凡斑疹不可发汗.发汗则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亦不可遽下.遽下.则重损其阴.恐斑毒内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升麻葛根汤四味.攒上芍药甘草是.伤寒发热与头痛.痘疹初热为要剂.


发斑者,大热则伤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则如疹子,甚则如锦纹。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有两证∶一曰温毒,即冬时触寒,至春而发,汗下不解,邪气不散,故发斑也;一曰热病,即冬时温暖,感乖厉气,遇春暄热而发也。慎不可发汗,若汗之,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也。然而斑之方萌,与蚊迹相类。发斑多见于胸腹,蚊迹只见于手足。阳脉洪大,病患昏愦,先红后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患自静,先红后黄者,蚊迹也。其或大便自利,或短气,燥屎不通,黑斑如果实者,卢医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呕,便是发斑之候。温毒发斑,咳而心闷,下利呕吐,下部并口有疮者,黄连橘皮汤。阳毒,斑如锦纹,面赤咽痛,脉洪大,不知人者,三黄石膏汤;便实燥渴者,调胃承气下之。发斑通用升麻犀角汤;热多者,玄参升麻黄连一物汤治也。


大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则为疹子,甚则为锦纹。


或病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大抵有两证∶一者温毒,即春时发,汗下不解,邪气不散,故发斑也;一者热病,即冬时温暖,乖戾之气,遇春暄热而发斑也。不可误汗,若发其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然而斑之方萌,如蚊迹类焉。发斑多见于胸腹,蚊迹只在于手足。阳脉洪大,病患昏愦,先红后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患自静,先红后黄者,蚊迹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气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实靥者,虽卢扁复生,亦不能施其巧。凡汗下不解,烦闷,咳嗽呕吐,足冷不温,便是发斑之候。


温毒发斑,黑膏主之;渴而心闷,下利呕吐,下部有疮,或口疮,黄连橘皮汤、葛根汤、橘皮汤。


阳毒发斑,狂癫妄言,面赤咽痛,身斑如锦,下利赤黄,升麻汤、麦奴丸;有下证,调胃承气汤。


时气发斑,大青四物汤、猪胆鸡子汤。


发斑通用升麻汤、犀角地黄汤;热多者,玄参升麻汤、黄连一物汤、青木香一物汤。


凡赤斑五死一生,黑斑不救。


发斑者,盖因伤寒当下失下,邪热蕴蓄于胃而致。不当下而下早,邪热乘虚入胃。又有阳症误服热药者,热极焦腐而至。若汗下后热不解,足冷耳聋,烦闷欲呕,便是发斑之症。然斑症有二,一曰温毒发斑,二曰热病发斑,皆邪热伤血,血热不散,发于皮肤,轻为瘾疹,重为锦纹也。俱用化斑汤主之。切不可发汗,汗则重令开泄,更增斑斓也。大抵身温足暖,脉洪数者,为顺。身凉足冷,脉微细者,为逆。如红润起发者,吉。稠密成片者,凶。微者赤斑,五死一生。甚者黑斑,十死一生。夫斑之方萌,与蚊迹相似,然发斑多见胸腹,蚊迹只见于手足。又脉来洪大,其人昏愦,先红后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人自静,先红后黄者,蚊迹也。


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若下后斑渐出,不可更大下,设有下证,少与承气缓缓下之。若复大下,中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


托里举斑汤


白芍 当归(各一钱) 升麻(五分) 白芷 柴胡(各七分) 穿山甲(二钱,炙黄)


水姜煎服。下后斑渐出,复大下,斑毒复隐,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脉渐微者危,本方加人参一钱,补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发斑者,设有下证,少与承气,须从缓下。


按发斑一证,有由外入而致者,有由内出而致者。


由外入而致者,由外感一切不正之气,伏于阳明。阳明主肌肉,邪气遏郁,热毒愈旺,忽然发泄,轻则疹痒,重则斑点,或如桃花瓣,或如紫云色,大小块片不等。其人口臭气粗,壮热饮冷,脉大而实,或周身疼痛,二便不利者,此为外感,阳证发斑是也。法宜随其机而导之,如升麻葛根汤,举斑、化斑、消斑等汽,皆可酌用。


因内伤而致者,或饮食伤中,克伐过度;或房劳损阳,过于滋阴;或思虑用心过度;或偶感外邪,过于发散,以致元阳外越,或现斑点,或现通体紫红。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潜阳丹,回阳饮之类。[眉批]知非氏曰:斑发于阳,因外感而致,证为阳,能治者多,惟斑发于阴,因内伤而致,其证为阴,能识者少。钦安指出两法,重在人所难识一面,学者知其所难,作者之心苦矣。予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眉批]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